航空之家

中俄友谊在航空事业合作发展中不断深化

1089人参与 |时间:2019年08月28日 23:12 |

“中俄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守望相助的好朋友、精诚协作的好伙伴。”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三个“好”字道出中俄两国间的邻里之道。今年恰逢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中俄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人民互助互爱,正在携手创造不平凡的历史,继续书写友好交往的故事。

中俄两国在航空方面的合作,已有近70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建设百废待兴的岁月里,大批苏联专家援华,用智慧和汗水帮助新中国形成了飞机修理和制造的能力,也书就了两国人民友谊的佳话。进入新时代,双方着眼发展潮流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开创性建立新型中俄关系,航空科技交流与工业合作项目徐徐展开。随着重直和CR929等项目的开展,中俄两国航空人正携手合作, 共同写就未来的航空故事。

友谊天长地久 合作源远流长

69年前,当战火燃到鸭绿江边的时候,在烽火硝烟中诞生的新中国需要强大的航空工业。1951年4月17日,航空工业局正式成立,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正式启航,苦盼多年的航空赤子们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在新中国建设百废待兴的岁月里, 一批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国家使命的感召下,披星戴月地学习、研究。他们的老师, 正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苏联同志。大批苏联专家,用智慧和汗水帮助新中国初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也书写了两国人民友谊的佳话。来华的苏联专家中有列宁勋章和斯大林奖金的获得者,有博士和先进工作者,他们都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磨炼,有技术知识和经验,能吃苦耐劳,在艰难的条件下同中方人员一起奋战在生产第一线。

从1951年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重点建设了“六大厂”, 即沈阳飞机修理厂、发动机修理厂,哈尔滨飞机修理厂、发动机修理厂、南昌飞机修理厂和株洲发动机修理厂。中国航空人满怀报国激情,克服重重困难, 一边修飞机、发动机,一边建工厂,六大厂在创建当年就形成了修理能力。迎着抗美援朝的烽火,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百业待兴的征程中逐渐起飞。

在我国航空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初步具备了航空工业生产能力。1954年,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江西南昌洪都飞机厂飞上蓝天;1956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1957年,新中国第一架多用途运输机——运5首飞成功。这些中国飞机史上的“第一”,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已从修理转向制造,已具备了飞机制造能力。

经历了起步阶段,中国航空工业开启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艰难历程, 依靠自身力量培育独立自主的航空科研和飞机、发动机研究、设计以及制造的能力。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航空人砥砺奋进,创新发展,在世界航空舞台上逐步走出了从跟踪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自强之路。

从科研到工业 合作走向纵深

20世纪90年代初,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两国在航空领域的合作也开启了新的阶段。

中国航空工业在不断加强自主创新、逐渐建立起完善的航空技术谱系的同时, 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融入国际航空产业链,坚持与世界共享发展。随着中俄两国友谊之根逐渐深扎大地,中俄两国在航空领域的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合作方式更加多样。

2015年5月8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下, 中国航空工业与俄罗斯直升机公司联合签署先进重型直升机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在当年的中国天津第三届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中俄联合研制的重型直升机构型首次公开亮相。该型号将优先满足中国需求,定位为38吨级,可以胜任高原山区等复杂环境作业任务。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航空工业直升机总设计师吴希明透露,中俄联合研制的重型直升机项目进展顺利,双方将会在总体设计等方面开展合作。中俄两国在直升机工业领域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民用客机是一国航空工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国人关注与期待的焦点。随着中俄在航空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入,2017年9月,C919首飞刚刚过去四个多月,我国就和俄罗斯正式共同宣布将进行大型宽体客机的联合研发工作。这款被命名为CR929的远程宽体客机由中国商飞与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联合开发。在去年中国航展开幕式上,CR929远程宽体客机样机揭幕,这是CR929远程宽体客机1:1展示样机首次在国际航展上展出。当前,CR929项目已转入初步设计阶段,相关工作全面展开并稳步推进。

为满足中俄联合研制的远程宽体客机等民机项目需求,在中俄两国政府间合作框架下,航空专家共同探索、创新合作机制,成立“中俄民机标准协调工作组”,开展中俄民机标准互换互认、标准联合制定、标准化技术交流等合作。来自中国航空工业综合所、直升机所、强度所的专家也参与其中,与中俄两国民机研制企业、科研院所、标准化机构的专家紧密协同,以标准化合作助力两国航空器联合研制项目成功,树立了标准化领域国际合作的典范。

作为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窗口与平台,中国航空研究院在中国政府指导下积极探索推进中俄两国航空科技合作的新机制,持续联合举办中俄航空科学技术交流会,构筑中俄航空科研人员的交流平台,截至目前,中俄航空科学技术交流会已联合成功举办了15届,第16届将于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双方参会交流人员年轻化趋势明显,标志着中俄航空专家的传统友谊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发展;与俄罗斯国家级航空科研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举行高层会晤,明确中俄航空科技合作重点领域与方向;积极推动中俄航空科研机构间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合作等。中俄航空科技合作与交流事业正在新的形势与环境下蓬勃发展,不断壮大。

同时,为扩大并加深中俄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关系,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突破,中国航空工业制造院还与俄罗斯航空材料研究院就航空材料技术研究展开合作,在航空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专用装备技术等关键领域,结合中俄航空发展需求进行联合研发,共同促进中俄航空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10年,与莫斯科航展的不解情缘

在建设航空强国的新征程上,中国航空工业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展示于全世界。作为世界级综合性航展,莫斯科航展是各大航空工业企业展示自身形象、开拓独联体市场的重要平台。中国航空工业在历次莫斯科航展上不遗余力地开展各种商务洽谈,开拓航空产品国际市场,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有力推动了中俄两国在航空产业方面的战略合作。

2019年,中国航空工业将连续第六次参加莫斯科航展。本届航展,我国首次作为主宾国参展,中国航空工业将围绕军机、民机、航电系统、航空复合材料等四条主线,以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形式,集中展示领先的产品研制、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10年之前,中国航空工业在莫斯科航展的首次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国际同行的普遍兴趣,在国际展会上一贯采用的红色基调,和浓厚中国元素的布展风格,无不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和“AVIC”的国际品牌形象。2011年,中国航空工业除了展示在民机方面的主打产品外,还展示了在国际合作及并购方面的最新成果。在参展的5种机型中,有两型是通过国际收购而取得的,这也显示出中国航空工业加速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的理念和决心。

2013年的莫斯科航展现场,中国八一飞行表演队携7架歼10飞机震撼亮相,引起巨大轰动。这是歼10飞机的海外首秀,也是“中国蓝天仪仗队”组建51年来首次飞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歼10战机优异的性能、飞行员精湛的技艺、适应多种场合的飞行能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跃升。

2015年,中国航空工业参展的规模与力度可谓空前,产品涵盖军用飞机、民用飞机、直升机、通用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全面展示中国航空工业最新的发展成果。在这一届航展上,首次在海外参展的新一代民用支线客机“新舟”700的全尺寸舱段吸引了众多业内参观者的目光。运12F首次在莫斯科航展上进行实物展出并进行飞行表演,运12E取得了俄罗斯航空管理部门颁发的适航证,这也是中国的飞机第一次取得俄罗斯的型号合格证,拿到进军独联体地区市场的钥匙。

2017年的莫斯科航展,中国航空工业继续扩大与世界航空业界的沟通与交流,共组织了11大类20项重点产品参展。其中,“翼龙”Ⅰ无人机、运9E首次在莫斯科航展展出。参展展品均为航空工业在某一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具有国际市场前景的产品,这也充分显示了中国航空工业对独联体地区乃至整个中亚市场的重视和信心。

中国航空工业在走向国际市场、寻求国际合作和共赢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10年间,展台面积从80平方米增加到近300平方米,参展产品从过去一两种军用飞机发展为完整的谱系,并将组织全球供应商系列签约活动,中国航空工业在国际航空展会的角色正不断发生改变,声音也在不断加强,展现了航空工业乃至国家的自信。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将赋予中俄合作更加丰富的内容,中俄两国谋共赢享发展的初心不会改变,向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将会不断升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俄航空工业将迎来新的合作发展机遇,携手让璀璨夺目的友谊之花再次竞相绽放。

来源:航空资讯 | 航空之家 | 飞行汽车, 未经原创作者航空之家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获得书面授权使用航空之家内容时,须注明作者及来源 “航空之家”。如非法使用航空之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的,航空之家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航空之家官方唯一QQ号:2926969996)

本文地址:https://news.aerohome.com.cn/post/1608.html

有好的文章希望我们帮助分享和推广,猛戳这里我要投稿

必填

选填

选填

◎已有 0 人评论,请发表您的观点。